丛生竹类生物学特性
合轴丛生型竹类地下无横向生长的竹鞭,竹秆在地面呈丛生状。优良的丛生观赏竹类有孝顺竹、小琴丝竹、凤尾竹、观音竹、小佛肚竹、大佛肚竹、黄金间碧玉竹等。
(一) 地下茎生长
丛生竹没有长距离横走地下的竹鞭,地下茎实际上由竹秆的秆基和秆柄构成。秆柄细小节多,无根无芽,通常较短,是新竹和母竹的联接部分。秆基节间短缩,肥大,状似烟斗,每节生根,节上着生1芽眼,又称芽目或笋目,交互排列成2列。芽目数量因竹种而异,大秆径竹如麻竹、粉单竹等,有6-10个芽目,小秆径竹如孝顺竹、凤尾竹等,只有2-6个芽目。同一竹种芽眼的大小和萌发能力与芽眼着生部位、竹秆年龄等有关。分布在秆基中下部位的芽眼较上部位充实饱满,生活力强,萌发率高,萌发也较早,笋体肥大;着生在秆基上部尤其是露出地面的芽眼瘦小,生活力弱,萌发率不高,笋体细小。1-2龄竹秆基部芽眼生活力最旺,次年夏季通常有1-3个芽眼萌发长笋,其余芽眼很少萌发乃至萎缩死亡,谓之“虚目”;5-6龄以上竹秆基部的所留芽眼则完全丧失萌发能力。
(二) 竹秆生长
1.竹笋的地下生长:竹秆基部芽眼于夏季开始萌发,先于土中延伸一小段距离后,然后梢部弯曲向上,笋体膨大生长,直至破土而出,历时1-2个月之久。
2.竹笋出土生长:丛生竹萌发抽笋的时间很长,先后经历3-4个月。一般在小满前后(5.20)开始萌动,大暑前后(7.20)大量出笋,白露(9.10)以后又逐渐稀少,到了霜降(10.20)基本结束。从竹笋开始出土到出土结束,可分为三个时期,即出笋的初期、盛期、未期。初期和盛期出土的竹笋肥大粗壮,生长旺盛,退笋率低,长成的新竹一般与母竹同等高大。未期出土的“罢林笋”一般都位于秆基上部,萌发较迟,营养不良,笋体弱小,大部分萎缩败退。
3.竹笋—幼竹的秆形生长:丛生竹竹笋出土后,竹笋—幼竹的生长和散生竹有共同的规律,也可以划分为初期、上升期、盛期和未期。初期高生长极为缓慢,每天生长量只有几毫米,最大不超过2厘米。上升期竹笋的高生长逐渐加快。盛期竹笋高生长最快,几乎成直线上升,一般一昼夜的生长量在10厘米以上。未期高生长速度变缓,最后逐渐停止。完成高生长所需的时间因竹种而异,撑篙竹约为90-115天,青皮竹约需85-100天,粉单竹约需85天左右。
4.竹笋—幼竹的枝叶生长:一般丛生竹的竹秆除基部几节外,都有侧芽。由于竹笋—幼竹生长的顶端优势影响,侧芽处于休眠状态,故在高生长停止前很少抽枝长叶。当年新生的幼竹基本上是光秃的(除了早期出土长成的新竹具有少量枝叶外),直至来年春季4月中旬(清明至谷雨间),从幼竹梢端开始,由上而下,先抽枝,后放叶,到5月中旬(立夏至小满)才基本结束,成为能够独立生活的竹株。从大型芽萌发到完成新竹枝叶发放的全部过程,约需10-12个月。
5.成竹生长:丛生竹的成竹生长过程与散生竹基本相同,也可划分为幼龄竹、壮龄竹和老龄竹三个阶段。在一般丛生竹中,1年生的新竹处于幼龄阶段,竹秆的高度、粗度和体积不再有明显的变化,但其内部组织幼嫩,水分多而干物质少,枝叶根系也没有充分发展起来。随竹龄的增加,生理代谢活动逐渐增强,有机营养物质逐渐积累,2年生竹子的发笋力最旺,3年生次之,4年生基本上不发笋。竹材性质良好。竹子处于壮龄阶段。5年竹以后,竹子的生理活动逐渐衰退,材质逐渐下降,竹子进入老龄阶段。丛生竹竹丛发笋成竹的数量和质量,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幼、壮竹的比例,比例愈大,发笋力愈强,成竹质量愈高。
秆基的大型芽萌发后,总是与母竹成一定的角度(通常为40°-70°)从两侧向前生长,再弯曲出土,长成新竹。所以,幼龄竹都在竹丛周围的边缘,而老龄竹在竹丛的中心,壮龄竹在中间,成为离心辐射状分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