竹介壳虫(竹蚧虫)
主要种类有粉蚧科的竹巢粉蚧Nesticoccus sinensis Tang、竹皱绒粉蚧Eriococcus rugosus Wang和竹白尾粉蚧Antonina crawii Cockerell,盾蚧科的竹拟白须盾蚧Kuwanaspis pseudoleucaspis Kuwana和霍须盾蚧K.howardi Cooley,分布于我国各竹产区,主要危害刚竹属竹种。前3者危害枝、叶,后2者为秆部重要害虫。
均以雌成虫和若虫刺吸竹株组织汁液,致枝、叶枯死,竹株生长势衰退,并诱发竹煤污病,重时可致竹株死亡。
竹蚧类喜老竹和阴湿条件,多发生于疏于管理、密度过大、年龄结构偏老和位于低洼、阴坡的竹林内。天敌有瓢虫、草岭和跳小蜂等。
竹介壳虫 防治方法:
1、加强竹林抚育管理,控制立竹密度,及时伐除3度(毛竹)或3年(中小径竹)以上老竹,可有效地抑制竹蚧虫的种群增长。
2、把有介壳虫的枝条或竹株尽量剪除,剪下的枝叶应集中烧毁。
3、初孵若虫期介壳虫身体上的胶、蜡、粉等保护物很少,最易着药,是防治蚧虫的关键时期。在5~6月幼虫初孵期,在受害竹林中喷40%乐果乳油或80%敌敌畏500倍药液,每隔5~6天1次,连续2~3次,以灭杀若虫。
4、竹腔注射内吸性杀虫剂防治,如 50%甲胺磷乳油原液,每竹注射2ml左右。防治时间以越冬虫态冬后恢复取食至下代若虫孵出前为宜。
5、用3%呋喃丹颗粒剂在植物根部环状开沟后施入,覆土并灌足水,或根部浇灌40%的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。